大學社會責任計畫
【在小小的島上挖掘大大的可能:閩南文化的日常及金門風土的藝遊】實習心得
東亞學系大學部115級李沛宸
風很大、很空曠以及機車走遍全島是我對金門的印象,時隔10年再次踏上金門島的心情很是激動,不同於國小到訪時的走馬看花,這次是身為大學生的我帶著課堂上的所學所聽,帶著任務前往金門。
很感激系上江柏煒老師及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給我們能夠走進博物館幕後工作的機會,雖然只是入門的清點、造冊工作,但也足以讓我學習到博物館幕後的「眉眉角角」及繁瑣工作之下的辛苦,短短兩個禮拜,每日早九晚五聞著文物所散發的藥水味、長時間戴著醫療矽膠手套的手總是泡皺、搬取大型文物所遺留的肌肉酸痛及汗臭都是我寶貴的記憶及經驗。

【圖一】清點、測量文物

【圖二】展覽場館勘查
除了清點陳堃樑先生所捐贈文物外,老師也希望我們從近距離的文物清點接觸、場地勘查出發,進而初步規劃陳堃樑文物展覽。我特別喜歡這個看似繁重的任務,我不只從中獲得「從無到有」的體驗及成就感,一步步從文物盤點分級、訂定討論展覽架構、篩選合適文物、選定場地及次主題、到規劃場地路線,每一個階段都有其考驗,溝通成了最重要的能力。更特別的是這兩個禮拜期間剛好遇到了凱米颱風,遇上了金門久違的颱風假,所有人窩在民宿客廳一起打企畫書,瘋狂討論、趕進度的畫面我還歷歷在目。另外,我們也去了烈嶼鄉文化館及西園鹽場做了問卷調查及文化路徑的初步分析,這份任務也讓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座金門島,每每在訪問當地人或是和司機聊天的過程中,常常會有「阿~原來金門人是這樣想!」、「原來金門有這樣的問題!是新發現!」的想法出現。

【圖三】西園鹽場文化路徑勘查
回到台灣後我最深刻的感受除了不可思議外,其實更多的是對自己生活的反思。比起台灣物資豐饒,金門顯得相對匱乏,但選擇相對稀少的金門之旅卻成為了我心安之處,在我眼中,金門人認真生活,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溫暖信任,自己在實習中所獲得的充實經驗都令我對生活有了無數想法。我想「在小小的島上挖掘大大的可能。」是我這次金門實習最好的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