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 張崑將,德川末期《禪海翻瀾》對《禪海一瀾》的儒佛論辨,《中國心學》,第1輯, pp164-182,(其他) |
110 | 張崑將,淺評韓東育新著《從「道理」到「物理」─日本近世以來「化道為術」之格致過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8卷, pp173-192 |
109 | 張崑將,從東亞視域看鄭成功形象的中華意識之爭,《深圳社會科學》, pp51~65,(其他) |
109 | 張崑將,〈明治維新後日本右派佛教對佛法的脈絡性轉化〉,《東亞宗教》,第 6 号, pp49-63,(其他) |
108 | 張崑將,朝鮮儒者鄭霞谷與閔彥暉的華夷論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19, pp179~194 |
108 | 張崑將,「儒學日本化」與「日本儒教」之間—與吳震教授的商榷,外國問題研究, pp4~18 |
108 | 周維萱、張崑將合著,論儒學對當代民主的調和:孟荀「禮義」關係融合觀點的分析,哲學與文化,46, pp75~92,(AHCI) |
108 | ,修養與尚武之間:明治維新以後的陽明學與武士道
,思與言,57, pp73~109 |
106 | 張崑將,山崎闇齋與隱溪智脫的儒佛之辨及其餘緒,國文學報, pp1~22 |
105 | 張崑將,近代日本對武家女德的形像建構與物語化,思與言 |
105 | 張崑將,孟子政治思想對日本德川儒者的衝擊與消融,儒家文化, pp88~131 |
105 | 張崑將,《1949》禮讚中的「中華禮讚」,文化研究,春季號, pp234~241,(TSSCI) |
105 | 張崑將,從德川到維新初期的「攘夷論」之三重變奏,外國問題研究, pp67~78 |
104 | 張崑將,儒學復興中知識份子對「東亞儒學」的探討之思考,哲學與文化,42, pp69~91,(AHCI) |
104 | 張崑將,越南「史臣」與「使臣」對「中國」意識的分歧比較,台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2, pp167~191 |
103 | 張崑將,日本企業界的《論語》經營學,鵝湖學誌, pp90~129 |
103 | 張崑將,徐復觀與當代學者關於「考據與義理」之論爭及評議,東吳中文學報, pp237~266 |
103 | 張崑將,中日陽明學者對「真我」的體證比較,哲學與文化,41, pp3~32,(AHCI) |
103 | 張崑將,日、韓儒者的儒耶會通與諍辯之比較,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8, pp25~46 |
102 | 張崑將,從《達磨與陽明》看忽滑谷快天的批判禪學之特色,漢學研究,31, pp187~218 |
102 | 張崑將,당대 “천하(天下)” 와 “왕도(王道)” 의 공공성(公共性) 사고 비교
(當代「天下」與「王道」的公共性思考之比較),다산과 현대(《茶山與現代》),제4‧5합본호, pp235~278 |
101 | 張崑將,修養與行動之間:東亞陽明學的多元解釋與辯證
,東亞文明研究學刊,9 |
100 | 張崑將,〈朝鮮使臣對「不辱君命」的解釋與應對〉,《域外漢籍研究研究集刊》,7, pp15~35 |
100 | 張崑將,〈明治時期基督教徒的武士道論之類型與內涵〉,《臺大文史哲學報》, pp173~208 |
99 | 張崑將,日本陽明學與石門心學,清華學報,40卷, pp663~711 |
99 | ,從前近代到近代的武士道與商人道之轉變,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 pp149~188 |
98 | ,十六世紀末中韓使節關於陽明學的論辨及其意義:以許篈與袁黃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 pp55~84 |
98 | ,吉田松陰《講孟餘話》的詮釋特質與其批判,漢學研究,27, pp207~233 |
97 | ,近代中日陽明學的發展關係及其形象比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5, pp31~77 |
96 | ,安藤昌益の儒教批判とその四書評,〔日〕季刊日本思想史, pp64~95 |
95 | ,電光影裡斬春風:武士道與禪學,法鼓人文學報, pp23~54 |
95 | ,如何從臺灣思考東亞,思想, pp177~201 |
95 | ,丁茶山與太宰春臺對《論語》的解釋比較,[韓]《茶山學》,8, pp235~335 |
95 | ,論譚嗣同的《仁學》思想,北台通識學報, pp1~18 |
94 | ,德川中晚期日本氣論的兩種面向:安藤昌益的身體論與山田方谷的養氣論
,法鼓人文學報, pp115~136 |
94 | ,荻生徂徠「不言」的詮釋方法析論,臺大文史哲學報, pp139~169 |
94 | ,當代日本學者陽明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 pp251~297 |
93 | ,關於東亞的思考「方法」─以竹內好、溝口雄三與子安宣邦為中心〉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pp259~288 |
93 | ,日本德川時代兵學者與陽明學者的身體觀,法鼓人文學報, pp89~112 |
92 | ,日本德川時代神儒兼攝學者對「神道」「儒道」的解釋特色,臺大文史哲學報, pp143~179 |
91 | ,日本陽明學者中江藤樹與大鹽中齋對「孝」之解釋,臺大歷史學報, pp127~168 |
90 | ,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臺大歷史學報, pp83~124 |
90 | ,日據初期高屏地區的民間武裝抗日活動(1895-1902,高雄研究學報, pp423~46 |
89 | ,被遺忘的歷史—日據初期店仔口「鐵庄」屠殺事件的分析與省思,臺灣文獻,第51卷, pp319~348 |
87 |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和革命觀: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pp93~159 |
86 | ,從《禮記.學記》篇看古代教育的「教」與「學」關係,史原, pp1~31 |
| ,德川朱子學者對陽明學的批判及其侷限 ,,2021年6月,頁59-81。,《鵝湖學誌》, pp59-81,(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