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一、宗旨
臺灣地處近海和遠洋航路的交匯點,自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逐漸捲入日益緊密的全球白銀大交換體系中,在與東亞及西方殖民文明的各種互動中逐漸形成多族群社會。是以,藉由晚近東南亞海域交流的世界史轉向,值得進一步審視銀元與物質交換所促成的生態環境及地理空間的變化。

另一方面,隨著十六世紀以來全球性近世國家體制的成形,以中國為中心形成中華帝國秩序圈,臺灣地處歐亞帝國東南門戶的端口,為清帝國納入版圖。透過多元的統治技術,維繫大陸帝國在東亞秩序的合理性。就此而言,臺灣既是邊陲,卻又為前哨,成為東亞各文明交會的節點。

更為關鍵者,十九世紀以來,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西方霸權侵入並改造既有的東亞世界秩序圈。在此過程中,日本帝國經過體制改革,由周邊上升為多元中心的支配者之一,臺灣命運隨之改變。殖民政府在臺灣建立起近代統治理性,促成殖民現代性、族群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進而重新整編全島,轉向現代發展主義之途。

據此,本次研習營與「曹永和院士海洋史研習營」合作,一方面擬從東亞或東南亞、海外關係、貿易關係、海外交通,闡明臺灣與東亞地區的互動及其角色。其次,對照近世國家支配體制的轉變,比較清帝國及日治初期統治理性的異同關係。因此規劃如下八個場次:「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東亞」、「族群統治與殖民」、「環境與動植物」、「法律制度與社會」、「醫療衛生」、「地方學與地方創生」、「移民、拓墾與宗教」、「臺灣與東亞文學與思想的交流」等,計畫邀請臺灣史及明清史研究之專家學者,及招募學員40名進行研習。藉由「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學術平台,共同探討並發掘明清時期(14-20 th)臺灣作為多元、跨界、跨國及網絡化研究新議題的可能性,從而引導新世代青年學子參與學術活動暨提升研究能力。


二、研習時間
2020年9月4日(週五)上午9時至9月5日(週六)下午5時30分


三、研習地點
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 R802 室


四、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五、研習對象
以臺灣史研究或明清研究為課題之海內外各大專院校的碩、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錄取名額:40名,另備取5名。



簡要報名資訊如下:
1.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7月12日。
2. 報名流程:
(1)一律採電子郵件報名,空白報名表下載處:http://mingqing.sinica.edu.tw/conference/2020/Registeration.html
(2)於報名截止日前,同時繳交以明清研究或臺灣史為主題之研究計畫/論文大綱電子檔乙份,以不超過5頁A4長度為限,始完成報名程序。
(3)主辦單位依據審查結果,決定錄取名單。錄、備取名單預定於2020年7月31日公布於研習營網站最新消息,並E-mail通知錄、備取學員。未錄取者恕不另行通知。

議程如下,或請參見:http://mingqing.sinica.edu.tw/conference/2020/Agenda.html

2020.09.04 (週五)
9:00-9:10 開幕
9:10-10:40 公衛與文明:殖民治理進程中的臺灣醫療 范燕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教授)
11:00-12:30 台日作家的殖民地種族關係書寫,1900-1945 朱惠足(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14:00-15:30 地方知識學的建構及其社會實踐:以大漢溪流域海山地區為例 洪健榮(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15:50-17:20 17-19世紀帝國視野下的臺灣動物與自然景觀 李若文(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2020.09.05 (週六)
9:00-10:30 唐山過臺灣: 明清時期漳州九龍江與臺灣第一代移民 謝國興(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10:50-12:20 臺灣人在南洋:1895-1945 鍾淑敏(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13:50-15:20 十七世紀的東亞海域與臺灣:海洋地理、白銀流通與地緣政治 鄭維中(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15:40-17:10 清代官府檔案與研究:以臺灣各級官府檔案及法政史研究為例 林文凱(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17:10-17:30 閉幕式&座談

更多詳情,請見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網站:http://mingqing.sinica.edu.tw/conference/2020/Index.html





 

參考連結:http://mingqing.sinica.edu.tw/conference/2020/Index.html